古有孝經一書。詳言倫理之道。蓋倫常一日不滅。即天理一日不亡。故倫常者。天地之理之所

載。即天地之氣之所行也。倫常有五。以父子為首。故古人以孝為百行之先。今人不知孝道。其病根在於不知父母之恩。非不知父母之恩也。知之而不十分切實。故雖有孝順之良心。卻又被貨財妻子所損壞。而又無人提醒。是以一片孝心。長為私慾所隱伏而不得伸。此乃世人不孝之病根也。茲吾略言父母之恩。以為天下告焉。人試思未有身體之前。果何人所生。既有身體之後。果何人所養。饑餓也何人乳哺。寒凍也何人衣裹。啼號也何人保抱。溲溺也何人盥洗。痲痘病症也何人醫救。飲食言語也何人教督。仔細思之。而父母之恩可知矣。父母一團心血。必完全用於子女之身。而後得以成立。故十月懷胎。三年哺養。為父母者。不知受多少艱難困苦。擔多少駭怕憂愁。偎乾就濕。捨己救兒。水火湯刀。關心掉慮。時乎嘻笑。則心為之喜。時乎啼哭。則忍耐其煩。己未飯而先防兒女之飢。己未眠而先調兒女之宿。饑飽必期得當。冷暖尤恐失宜。一旦遇有疾病。為父母者。不謂子之幼弱難養。反怨己之調理失時。採藥求醫。禱神問卜。恨不得將身代替。若或外出遠行。父母亦常牽心罣意。卜問歸期。即果早去遲來。亦必倚門而望。此皆父母生我育我撫我教我厚我望我之恩情。人所不可一日忘者也。至於成立。則又延師教讀。不惜俸金。擇配完婚。多耗經費。甚或苦積資財。購置田宅。以為子孫衣食居住之計。故父母自壯而老。一生一世。經營籌畫。無一非出於愛子之心。噫。父母畢生精血。盡銷磨於子女之身。及子女之身。而父母日漸衰老。倘不及時孝養。父母之恩。將何以報耶。俗云養子防老。積穀防饑。父母之千辛萬苦。以教養其子。無非望其子之卓然有成。為老年侍奉之計。乃世人不體其意。不念其恩。反謂父母為造人之機械。其生養。其教誨。其婚嫁。皆事之所當為。無所謂恩。亦無所謂報。不知羊有跪乳之仁。烏有反哺之義。禽獸尚能報本。而人反忘其父母之恩。不知孝養之道。豈非禽獸之不若乎。凡人在初生之時。一刻不離父母。及半年一載。能認人面目之時。在父母懷中。則喜。若別人抱之。則啼。自三四歲至十四歲。饑則向父母求食。寒則向父母索衣。以前時日。人人皆知親愛父母。及至娶有妻妾。增出房中幾許恩愛。則與父母間隔一層矣。及至生有子女。增出膝前幾許恩愛。又與父母間隔一層矣。幸而遇賢孝之妻子。則猶為家庭之福。若遇不賢之妻。不孝之子。彼則於枕邊論姑舅之短長。此則於膝下談公婆之厚薄。三言兩語。蓄怨心頭。妻子漸親。父母漸疏。妻子漸厚。父母漸薄。於是心目中祇知有妻子。不知有父母。妻子之凍餒若罔聞。妻子之疾病必醫治。父母之疾病且放棄。衣裳飲食。先妻子而後父母。微疵曲過。恕妻子而責父母。噫。試思十四歲以前。何曾有妻。何曾有子。試思二三歲以內。何事非父。何事非母。俗語云:「飲水記前情。」不有父母。安有我身。安有妻子。水有源。木有本。仔細思念。則前此之生育我者父母也。撫字我者父母也。教誨我者父母也。婚配我者父母也。父母非馬非牛。而為我勞苦一世。父母非奴非僕。而為我經營一生。父母之於我。有如此大德深恩。而我反謂父母為造人之機械。反謂父母之生養教誨。本其分所當為。是真禽獸之不若矣。吾觀天下不孝之人。父母或需一物。則生慳吝之心。殊不知我之身體。原為父母所生成。何況身外之物耶。父母吩咐一事。則生推諉之心。殊不知君欲臣死。不得不死。父欲子亡。不得不亡。死亡尚且不避。何況勞苦易為之事耶。吾又觀天下不孝之人。父母責罵一言。笞打一杖。則嗔之恨之。甚至怒目反拳。使父母呼天籲地。及遇權貴之人。則甘心受其辱罵而無言。噫。使能以趨承權貴之心。趨承父母。則性氣自然和平。而孝心即於此發動。然又非所云孝也。不過免觸父母之怒而已。夫父母之罵我打我。無非則望成人。並非含有惡意。即或老耄昏瞶。非理相加。為子者亦當欣然領受。不敢稍有恨心。蓋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即令父母有所不是。而為其子者。不能以是非之理相繩也。吾又觀天下不孝之人。對妻妾則和顏悅色。對父母則暴氣粗言。對兒女則痛癢相關。對兄弟則秦越相視。殊不知父母在前。妻妾在後。失妻妾則可再娶妻妾。失父母不能再有父母。又不知兄弟在前。兒女在後。失兒女可以再有兒女。失兄弟不能再有兄弟。石子有言:「人能以愛妻妾之心愛父母。則無有不孝。人能以疼兒女之心疼兄弟。則無有不友。能孝能友。而人子之道得矣。」是故曾子之事親也。其妻蒸梨不熟。而欲出之。張範之遇賊也。將子代姪。以延其兄弟之後。與此可見父母之與妻妾。兄弟之與兒女。其輕重有天淵之別也。且夫孝之一字。自其大者言之。則自立身以至於仁民愛物。其事業固非常人所能。而自其小者言之。則一在養父母之身。一在安父母之心。斯二者。乃人子之所亦為也。何謂養父母之身。蓋父母之身。乃吾身之所出也。吾知愛吾之身。而不知愛父母之身。是舍本而逐末也。但養身可分為四:

(一)曰飲食。凡奉親者。無不欲力求珍饈。羅列甘旨。在富貴之家。固易於措施。若貧門賤戶。菽水可以承歡。故家常蔬菜。祇要味汁調和。生熟中節。不可任意潦草。若有美食。先奉父母。但能博得父母一日之歡。即為人子一日之孝。至於年老氣衰。脾胃虛弱。所陳食品。必需香美軟熟。易於消化之物。若生冷粘膩。堅實難化者。則不可進之。以生其病。此飲食之不可不調理者也。

(二)曰衣服。凡富貴之家。固不難採辦錦繡。若寒素之子。即平常布服。祇需冷暖合宜。換洗周密。亦可以安慰父母。古人有以磚灸熱。布包置於足後者。有以錫造壺。熱水置於被內者。因年老人火氣不足。遂以他物溫之。亦曲體冬溫之意也。漢黃香年方九歲。夏則以扇拂其父母之床。冬則以身煖其父母之被。太守劉護表而異之。彼以年小行孝。況年長而不知乎。此衣服之不可不調理者也。

(三)曰起居。為人子者。必需時時關注。凡江湖風浪。危橋險岸。雨雪霜霧。清晨黑夜。不可令父母輕往。喪祭鬥訟憂愁及勞心費力之事。不可令父母去行。若為喜慶安逸快樂之事。則多勸行之。父母之所喜者。如念佛談禪招飲閒遊之類。則亦多勸行之。其行住坐臥。必需顧料扶持。使父母安閒自在。快活度日。即為人子盡心之處。至於美宮室。則令父母居之。美器物。則令父母用之。凡父母之所好者。則張羅以致之。父母之所惡者。則自受而用之。此起居之不得不調理者也。

(四)曰疾病。父母年老氣衰。容易受病。病則加意調攝。小心奉侍。左右相隨。不可稍離時刻。飲食藥餌。親自為之。不可委諸奴婢。昔漢文帝母后有病。湯藥必親嘗之。何況士庶之賤耶。父母在病中。有污床褥。為子者。必勤勤拭換。不可稍嫌惡之心。試思己在懷抱時。便溺糞污。父母何曾嫌惡耶。昔黔婁為親嘗糞。人皆孝稱之。何況拭換之勞。尤為易易乎。古有因父母之病。衣不解帶。食不甘味者。噫。彼亦人子也。我亦人子也。彼能是而我豈不能是乎?此疾病之不得不調理者也。上列四端。如調理飲食。所以報乳哺之恩也。調理衣服。所以報襁褓之恩也。調理起居。所以報提攜顧復之恩也。調理疾病。所以報痘痲醫救之恩也。父母種之於前。而獲之於後。投桃報李。友誼且然。何況父母非朋友之比耶。養身之大略如此。何謂安父母之心。蓋父母之心。莫不欲其子之為善人。行善事。大而揚名顯親。小而安分樂業。若其子越理犯法。惹禍招災。失業廢時。斬宗絕嗣。固非父母之願。而必有所不安也。孟子云:「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徇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為父母。五不孝也。此五者。皆非父母之所安也。」趙氏云:「不孝有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中庸引詩之言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合樂且耽。」子曰:「父母其順矣乎。」由此觀之。妻子不和。則父母之心不安。兄弟不睦。則父母之心亦不安。推而至於立身行己。交朋處世。凡有違於廿字者。皆非父母之所安。而不得謂為孝也。孝豈易言哉。是故父母有爭。則細意疏解。父母有過。則從容勸諫。凡虧體辱親之事。敬畏而不敢為。凡揚名顯親之事。勇行而不敢怠。即如父母既沒。亦當曲體生前之意。而不敢稍有違背。豈獨葬埋祭祀宗廟墳墓之不可茍且從事哉。蓋一生所作所為。事事可問我心。即事事可合父母之心。事事可合父母之心。即事事可合天地之心。父即天。母即地。人豈有二天地哉。安心之大略又如此。近有一種論說。謂父慈則子孝。父不慈則子可不孝。且前親後晚。父母之待子不同。則子之待父母者亦異。噫。此種邪說。陷人不小。夫繼母養母庶母皆母也。父母茍有偏愛。為子者尤宜竭誠相敬。使之有所感悟。昔瞽搜瞍愛象而欲殺舜。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此明證也。又有閔子騫者。其母早喪。繼母姤之。衣以蘆花。繼母所生二子皆衣棉絮。父知之。欲出繼母。子騫泣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從之。母聞悔改。此又明證也。斯二人者。一則父不慈。一則母不慈。而兩人竟有以感悟之。宜夫孔子以孝稱之也。譚子有言:「感父之慈。非孝也。喜君之寵。非忠也。感始於不感。喜始於不喜。喜感在心。忠孝何在。」細玩斯言。是知慈不慈在親。孝不孝在我。不可以彼而易此也。程子曰:「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斯言得之矣。嘗聞人云惟一孝字足以感天地鬼神。以吾思之。理有固然者。何也。天地即父母也。鬼神即天地之功用。造化之主宰也。以孝相感。兩情相得。安得不如響斯應乎。昔王祥性孝。繼母朱氏有疾。欲食生魚。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雀數十。飛入其幕。復以供母。夫魚鳥何知。而皆自來以遂其孝。非天地佑之。鬼神助之耶。明時楊黼訪謁無際大士。途遇一僧曰:「汝見無際不如見活佛。」黼曰:「活佛何在。」僧曰:「汝但歸見披衿倒屣者即是。」遂歸。暮夜叩門。母聞披衿倒屣出戶。黼乃一見感悟。自是竭力孝養。世之人往往向遠方求佛。殊不知佛即在於堂上。吾謂人能竭誠盡孝。念念不忘。佛即在於心頭也。非獨佛在心頭。即天地鬼神亦皆在於吾心矣。彼以父母為造人機械。不能養其身。安其心。以盡人子之道者。其思之。其熟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