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者覺悟之謂也。事至而悟之曰悟。未知而悟知曰覺。故悟難。而覺則尤難也。中庸曰:「至誠

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曰前知。曰先知。皆覺之功也。然非至誠則不能焉。又曰:「誠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夫至於明動變化。則覺之功用大矣。莊子以人之生死等於夢覺。嘗曰:「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自知其夢也。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其大夢也。」又曰:「予惡乎知悅之非感耶。又惡乎知惡死之非遠行而不知歸者耶。」細玩斯言。則知人之夢而不覺者。因有生死之見存也。有生死之道。斯有人我眾生壽者之相。有人我眾生壽者之相。斯有貪瞋癡愛四字之迷。愈迷則愈夢。愈夢則愈不覺。愈不覺則愈陷於輪迴之苦海。而不得脫。不亦重可哀哉。間嘗考究生死之理。乃知人本無所謂生。亦無謂死。何也。生死者。乃陰陽二氣之聚散耳。氣聚則生。氣散則死。而我之神。即隨其聚散以為去來焉。當其神之來也。則氣聚而託於形。形即由是而長。故謂之生。及其去也。則氣散而離於形。形即由是而壞。故謂之死。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居之舍也。我有來去。故舍有成壞。然則生者非生也。以神之來而形成耳。死者非死也。以神之去而形壞耳。而彼去來。權不在我。又實在於陰陽之氣之聚與散。則是我身者。天地之一物也。我安得私而有之哉。昔有人告舜曰:「汝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形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信如此言。則我之身體性命與子孫。皆非我有。何況身外之禾稼土木。禽壽魚鱉。金玉珍寶。穀帛財貨。皆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不得認為我有耶。列子曰:「天地萬物。不相離也。認而有之。則惑矣。」噫。此皆覺之之言也。道德經曰:「善攝生者。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夫何故。以其無死地。所謂無死地者。無可死之地也。人自幼至壯至老。有生必有死。即果年高百歲。亦不免同歸於盡。惟聖人勘透此理。不於肉身求生。而於性身求生。不憂肉身之死。而憂性身之死。老子曰:「吾身既無。吾有何患。」孔子曰:「殺身成仁。」岳飛關羽。殉國而死。耶穌舍身救世。佛受哥利王節節支解。此皆數聖人攝生之模範。肉身雖死。真性常存。蓋肉身有形有質。有受死之地。所以有生有死。性身無體無方。無可死之地。故能不生不滅。人能空此數十年必壞之肉身。兒攝此千萬年不死之性身。則為大覺仙人矣。且夫人之逐逐螢螢。奔走醉夢之場。而不覺者。非性不明。乃物慾蔽之耳。故木本靜也。而所以動之者。風搖之也。水本清也。而所以濁之者。土渾之也。人本有覺也。而所以無覺者。慾炫之也。身之有慾。如樹木有蝎。樹抱蝎則還自鑿。身抱慾則還自害。故蝎盛則木折。慾熾則身亡。欲救吾身。先去情慾。欲去情慾。先斂五關。五關者情慾之門。嗜好之府也。人能閉關絕慾。則內觀無我。外觀無物。而性明矣。性既明。則千百年以後之事。如在目前。千百里以外之事。如觀掌上。以此言覺。則無所覺。而無所不覺矣。雖然。覺亦豈易言哉。古往今來。凡造十惡業者。六塵偏染。三業縈纏。要皆陷於不自覺耳。是以陰罪陽過。日累月深。背道違真。順邪棄正。生遭顯戮。歿亦冥誅。身落三塗。欲求解脫而不得。良可歎也。本社特提覺字以喚醒之。務望世界男女。及早回頭。勿入沉迷之境。快登道岸。同期覺悟之生。然非欲人超棄塵凡。高言虛妙也。不過於處世皆物之時。遵守廿字。改過遷善。養性修身。悟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則是一覺也。有天堂地獄之別也。故以斯道覺斯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