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乃奢之反。奢者好動。儉者好靜。奢者好難。儉者好易。奢者好煩。儉者好簡。奢者好逸樂。

儉者好恬淡。此必然之理也。世之尚奢者。半皆託言於禮。故譚子曰:「禮貴於盛。儉貴於不盛。禮貴於備。儉貴於不備。禮貴於簪纓。儉貴於布素。禮貴於炳煥。儉貴於寂寞。富而富之愈不樂。貴而貴之愈不美。金玉者富之常。官爵者貴之常。渴飲則甘。餓食則香。夫惟儉可以知非。」觀於此言。則知儉乃德之基。奢乃惡之漸。戴冕者。以戴冠為不足。不足有所自。蓋失於不簡。不簡有所自。蓋始於多慾。惟清心寡慾之士。能抱中守一以全於儉。先儒有云:「儉於聽。可以養虛。儉於視。可以養神。儉於言。可以養氣。儉於動。可以養精。儉於私。可以獲富。儉於公。可以保貴。儉於門闥。可以無盜賊。儉於環衛。可以無叛亂。儉於職官。可以無奸佞。儉於嬪嬙。可以保壽命。儉於心思。可以出生死。」是知儉可為萬化之柄也。吾聞王者皆知御一可以治天下。而不知孰為一之。夫萬道皆有一。仁亦有一。義亦有一。禮亦有一。智亦有一。信亦有一。一能貫五。五能宗一者。天下可以治。其道蓋簡。而出自簡之。其言蓋玄。而入自玄之。是故言守一之道。莫過乎儉。儉之所律。則仁不蕩。義不浪。禮不奢。智不變。信不惑。心有所生。而用有所本。取有所限。而民有所賴。故君儉則臣知足。臣儉則士知足。士儉則民知足。民儉則天下知足。天下知足。所以無貪財。無競名。無欺罔。無驕佞。渾渾噩噩。還我太古之風。行我三皇之化。而天下治矣。古之君子。有保一器。而畢生無璺者。有掛一裘。而終身不敝者。非過慳也。所以惜福惜名。兼惜德耳。世之有慳號者。人以為大辱。殊不知此乃純儉之道也。於己無所與。於人無所取。我耕我食。我蠶我衣。人不怨之。神不罪之。夫奚有不可者。故一人知儉。一家富。王者知儉。天下富。儉為義大矣哉。今世之士。一踞要津。則剝取民膏民脂以自富。甚或攻城奪地。虜掠金玉珍寶。以供其妻妾輿馬衣服宮室之奉。且或散之於賭博。而不加惜焉。噫。若而人者。不亦自喪其德。自滅其福乎。又嘗聞諸譚子。儉於臺榭。則民有餘力。儉於寶貨。則民有餘財。儉於戰伐。則民有餘時。不與之。猶與之。不取之。猶取之。海伯亡魚。不出於海。國君亡馬。不出於國。治政者能體斯義。則下無民窮財盡之虞。上無喪德減福之失。治身者能體斯義。則外有廉取仁施之德。內有省心節慾之功。不亦盡美而盡善乎。故曰惟儉者可以親百姓。可以司粟帛。可以掌符璽。可以即清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