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者聖人承天命而制之者也。天未嘗以禮與聖人。天特以禮寄聖人。俾制之。以定千秋之名

份。立萬世之防閑耳。孔子曰:「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子思曰:「非天子不議禮。」又曰:「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故禮非聖人不敢作。又非在位聖人不敢作。自生民以來。五帝三王。不相襲禮。然周因於殷。殷因於夏。文質之損益。雖有不同。而必以綱常。為之體則一也。此三代之體所以相因也。夫子答子張之問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孔子周人也。何以知百世之同於周禮耶。馬氏謂三綱五常。為禮之大體。蓋世雖有變。三綱五常不能變。即禮之大體不能變。此孔子所由百世可知也。朱子解釋禮字。謂為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所謂節文者何也。譬如為人子者。應盡其孝。此天理也。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此節文也。孔子告樊遲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此皆孝之節文也。夫禮無一定。施之於父母。則生事葬祭。有敬謹之禮。施之於兄弟。則徐行後長。有和讓之禮。施之於朋友。則周旋進退。有交接之禮。其他處鄉黨入宗廟。內而家庭。外而邦國。與夫一言一語。一步一趨。靡不有當然之理。故禮者所以定尊卑。明貴賤。序少長。別男女。辨等列。習威儀也。聖人制禮。使天下之人。無以卑踰尊。賤妨貴。少凌長。男女有別。等第有差。故周禮儀禮曲禮諸書。所列子臣弟友之倫。升降拜跪之節。無不言之甚詳。責之甚備。誠知天下後世之治。不治於治。而治於循禮。天下後世之亂。不亂於亂。而亂於犯禮。故不得已而制之。威儀三百。曲禮三千。以防其微。而杜其漸焉。呂東萊曰:「慾之寇人。甚於兵革。禮之衛人。甚於城郭。」殆深見乎世之踰閒越軌。犯上作亂者。莫非起於慾之一念。而欲去其慾。則莫先乎禮。故王者制禮。所以齊民也。君子守禮。所以保身也。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是故國君夫人。父母沒。使大夫甯於兄弟。禮也。魯桓公犯此禮。及文姜如齊。卒死彭生之手。姑姊妹已嫁而返。兄弟弗與同席。亦禮也。齊襄公犯此禮。以通於文姜。卒召豕人之變。其餘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因越禮而滅身亡國。斬宗絕嗣者。史傳所載。指不勝屈。噫。人皆視禮為無益之煩文。謂其不必拘泥。而孰知禍之至如此哉。嘗考禮於天時屬夏令。於地紀屬南方。於人身屬心。於五行屬火故。故禮者嚴如斧鉞。肅若秋霜。為人所懍然不可犯者也。倘若犯之。則男女自由。而不以禮為嫁娶。父子平等。而不以禮判尊卑。昔人所謂衣冠禽獸者。是耶非耶。書曰:「天秩有禮。」禮之本。原出於天。故禮雖聖人制之。而不啻天定之也。人但知天不可犯。而不知禮不可犯。豈真知天者乎。今本社即以天禮為重。天禮之儀文。至廣至大。姑就其狹而小者言之。吾人在家。父母坐。則侍立於旁。父母問。則敬立以對。與兄長行。則隨乎其後。兄長有事。則身服其勞。嫂叔不通問。男女不授受。姑姊妹之前。毋敢褻體。子女侄之輩。毋或戲言。待賓客則敬貌和容。待僮僕則嚴氣正性。至於處世接物。常存誠敬之心。即果獨坐閒居。不失謹嚴之意。皆所謂禮也。豈獨冠婚喪祭之不可忽哉。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願我天下男女同胞毋忽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