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字圖說

佛言宇宙萬象。皆自心發現。由是觀之。則一人之善惡。一家之吉凶。一國之安危。以及一世界之成壞住

空。莫不由一心之轉移。噫心之為用大矣哉。當今世道衰微。人心陷溺。芸芸眾生。恣飲狂水。集為業殃。釀 成刀兵水火諸大劫蒿目時艱之君子。四顧無策。不得不提倡宗教。以為靖亂之源。蓋教育所不能化。法律所不能禁。惟有灌輸宗教哲學。俾人人自省於未然之前。自 懺於既然之後。自省自懺於幽獨。立人達人於無為。此宗教之殛惡勸善。所以嚴於斧鉞。捷於爵祿。而收效萬萬也。

師尊本一貫之精神。採五教之教義作念字之寶筏。渡億眾之沉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可斷言也。夫人我之間不著相。自無畛域之分。順逆之境不生心。有何爭殺之事。視萬殊為一本。無分彼此。攝六根於念字。勿計窮通。但願堅持毅力。眾志成城。一人如是。一家如是。一國如是。世界如是。化東土為西方。有何難哉。不肖雖愚。願與諸公共勉之。謹於付刊之始。焚香頂禮而作頌曰

吾師東來  啟聵振聾  圓音廣播  有感斯通

凡我同人  謹遵訓戒  自利利他  拯茲世界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孟冬月   長沙鄭極普敬撰

   

中心為忠    謂無貳心

如為人謀    竭盡丹忱

無慙衾影    無疚神明

鞠躬盡瘁    不計生死

註解

中心為忠    謂無貳心

忠之字義。乃中心兩字合成。是言心獨居中。不能有貳。(詩)「上帝臨汝。無貳爾心。」

如為人謀    竭盡丹忱

若替他人籌畫一事。要竭盡其心力。方可謂之盡職。(論語)「為人謀而不忠乎。」為:替也。謀:籌畫也。丹忱:赤心也。


無慙衾影    無疚神明

能如事盡責。則對於自己之衾影。上帝之神明。自然不生慚愧。(劉子新論)「獨立不慙影。獨寢不愧衾。」慙:音蠶。羞愧也。衾:音欽。大被也。

鞠躬盡瘁    不計生死

若是敬慎其事。勞瘁其心。不能成功之時。即斷送生命。亦不計較。此乃精忠之本色。(諸葛亮後出師表)「鞠恭盡瘁。死而後已。」鞠恭:敬慎也。

   

恕之意義    體諒為心

善若己出    惡勿施人

不責不及    不強不能

取長捨短    誰不欽承

註解

恕之意義    體諒為心

待人接物。善於體貼。格外諒解。乃恕之意義。

善若己出    惡勿施人

見人之善。如己之善。己有不善。不加於人。即是善於體貼。(後漢書)「孔融聞人之善。皆出諸己。言有可採。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退而稱其所長。薦達賢士。多所獎進。知而未言。以為己過。海內英俊。多所服之。」(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加也。

不責不及    不強不能

人有不及之處。不必苛求。當念其犯非有意。人有不能之處。不必勉強。當憫其才力不足。即是格外諒解。

取長捨短    誰不欽承

大凡用人。不要在一人身上求全責備。若取其所長舍其所短而用之。則天下英俊。無不欽仰。承:受也。

   

廉潔之士    勿貪一介

淡泊為懷    寧守狹隘

不染一塵    心清如水

捐金沉珠    何況以賄

註解

廉潔之士

做事有分辨。不茍取。謂之廉潔之士。

勿貪一介

雖至微至細之一粒芥子。不起貪心。(孟子)「一介不以取諸人。」介與芥通。

淡泊為懷

不起貪心。心中自然淡泊。淡泊:恬靜貌。

寧守狹隘

照表面觀之。似乎過於拘執。偏於狹隘。其實想做超乎流俗之人。一定要從謹小慎微做起。平時既可貪一小介。將來做大事業。即貪贓枉法之事。亦復可做。所以寧守不變。隘:音愛。不廣也。

不染一塵    心清如水

既有分辨。既不茍取。則心如水之澄清。自然不為塵俗所染。(佛家語)「人類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皈依清靜。則塵勞毫無染者。」(前漢書鄭崇傳)「臣門如市。臣心如水。」

捐金沉珠

如有傷廉之事。雖金之貴。可以捐棄。雖珠之寶。可以沉沒。(東都賦)「捐金於山。沉珠於淵。」

何況以賄

至於以財物送人而請託事情。或因人請託事情而受財物。此種行賄受賄之事。廉潔之士。決不敢為。(北吏樊子羞傳)「帝謂樊曰。人道公清。定如此否。子羞謝曰。否、安能清。只是小心不敢納賄耳。」

   

清明在躬    認理遠道

心領神會    有如燭照

愛知其惡    憎知其善

酌理衡情    自能達變

 

註解

清明在躬

神志湛然。心境清明之人。(禮)「清明在躬。志氣如神。」

認理遠道

認定事物之理。自然遠大。自然周到。

心領神會    有如燭照

一事當前。凡心領神會之處。如燭光所照。無不了然。(韓文)「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

愛知其惡    憎知其善

親愛之人。能知其不好處。憎惡之人。能知其好處。可謂明也矣。(禮)「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酌理衡情    自能達變

既明察事物之真偽虛實。再斟酌每事之道理。衡量當時之情形。自能通權達變的做去。

   

效法聖賢    貴乎自得

持己化人    是之謂德

進德之則    日明日修

靡有愆失    心逸日休

註解

效法聖賢    貴乎自得

摹仿聖賢而行道。最重者。是要有得於心。

持己化人    是之謂德

以聖賢之道持己。以聖賢之道化人。是為有德之人。

進德之則    日明日修

欲求德行上進之法則。即在明聖人之至德。修聖人之至德而已。(易)「君子進德修業」(大學)「在明明德」

靡有愆失    心逸日休

既能修德。兼能明德。平日之視聽言動。又毫無過犯。則身心自然安逸。與日同休息也。(書)「作德心逸日休」靡:無也。愆:過也。


 

   

體有不正    見者嗤笑

行有不正    寧免人誚

曷謂之正    表裏無差

禮毋不敬    詩思無邪

 

註解

體有不正

體:身體也。論語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視。」禮曰:「正爾容」此皆言體之宜正也。倘衣冠容貌。一有不正。

見者嗤笑

他人見之。自然冷笑。嗤:音蚩。冷笑也。

行有不正

行:言行也。倘語言動作。一有不正。

寧免人誚

又何能免人之譏誚。

曷謂之正

然則應如何而後能正。

表裏無差

以根本言之。衣冠容貌。語言動作。固屬宜正。其最要者。必須先正其心。心正是裏。衣冠容貌語言動作是表。心正而衣冠容貌語言動作能正。而後表裏庶無差錯。倘外表雖正。而心不正。則外若君子。內實小人。所以講正字。先從正心始。

禮毋不敬

禮記所謂「毋不敬」三字。是言心身既正。則處事無不敬恭。

詩思無邪

詩經所謂「思無邪」三字。是言心身既正。則思想自無邪念。此六字可以將正字之意義。包括殆盡矣。


 

   

取予是非    唯義是踐

財毋茍得    難毋茍免

事行不行    言知不知

榮辱休問    順理則宜

註解

取予是非    唯義是踐

平日取人之物。或與人之物。以及辨別事理之是與不是。獨本於義字實行。踐:實行也。

財毋茍得    難毋茍免

當其財來之時。不合乎義。決不茍取得。當其難來之時。如合乎義。決不茍且求免。(禮)「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難:去聲。

事行不行    言知不知

事合乎義。不管行與不行。勇往直前。言不肯義。不管知與不知。誠懇說出。

榮辱休問    順理則宜

即因此受榮受辱。在所不問。只圖言行合乎事理之宜。求其心安而已。

 信   

君子之道    失信不立

信不由衷    質亦無益

閑邪存誠    然諾勿輕

實事求是    蠻貊猶行

註解

君子之道    失信不立

才德過人。謂之君子。君子處世之道。必誠篤不欺。有約必踐。方可保全信用。若是無信。一不能立德。二不能立功。三不能立言。不能立德立功立言。不獨不能成為君子。即平常之人。亦不能在社會上立足。(論語)「民無信不立。」

信不由衷    質亦無益

若信不由自己心中發出。必無誠實之語言文字。雖以契約為質。必不能踐。故無益於事。(左傳)「信不由衷。質亦無益。」

閑邪存誠

凡受人之託。當防其有無邪惡之念。而自存其誠實方可。(易)「閑邪存其誠。」閑:防也。

然諾勿輕

如事所不應為者。或己之才力不勝任者。勿輕相允諾。一經允諾。必應踐言。(史記)「此固趙國立名義不輕為然諾者也。」然諾:允許也。

實事求是

果能言行不欺。實事以求其是。(漢書)「河間獻王脩學而好古。實事求是。」

蠻貊猶行

雖在蠻貊之邦。猶可行其信用。(論語)「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忍   

處心積慮    免亂大謀

懲忿窒慾    庶無愆尤

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事事能耐    何苦不已

註解

處心積慮    免亂大謀

當其拂逆之來。如能處心積慮。暫忍一時。即可分別事理之輕重緩急。力謀辦法之安全。庶不致因小不忍而紊亂大謀。

懲忿窒慾

若能學君子懲戒自己之忿怒。窒塞自己之慾望。(易)「君子懲忿以窒慾。」

庶無愆尤

然後對於應事接物。庶免無過。愆尤:過也。

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凡一言一事。不得其成效。則須反求諸己。恐我之言行不當。而我之思慮未至也。(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事事能耐    何苦不已

無論何事。於不能忍耐之時而能忍耐。即任何苦惱。皆可止矣。己:止也。

   

天無不覆    地無不載

不偏不倚    無憎無愛

勿分畛域    執兩用中

化行天下    是謂大公

註解

天無不覆    地無不載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世界眾生。同受天覆地載之恩。得天之三光以養。食地之五谷以生。可見天地好生之心。至公無私。(禮)「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覆:扶富切。蓋也。載:乘也。

不偏不倚

如人能以天地之心為心。凡制裁一切事理。自然如衡之平。不偏不倚。

無憎無愛

即於此於彼。亦不以私心而動憎愛。

勿分畛域

世界雖有國界種界教界以及種種界限。心中不要存畛域之見。畛域:即界限也。

執兩用中

守其中道而行。亦不致趨於極端。(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化行天下    是謂大公

以此教化行於天下。乃大公無我之心也。


 

   

佛曰平等    墨曰兼愛

一視同仁    所以無礙

讀聖賢書    究竟何學

民胞物與    是名曰博

 

註解

佛曰平等

佛言宇宙本質。皆同一體。一切法。一切眾生。本無差別。故曰平等。

墨曰兼愛

墨子兼愛。亦平等之愛。無人己親疏之別。

一視同仁

如能視一切眾生為一體。而行平等之仁愛。(韓愈文)「一視而同仁。篤敬而舉遠。」

所以無礙

所有一切障礙。皆可化除。

讀聖賢書    究竟何學

既讀聖賢之書。究竟所學何事。

民胞物與

必須學聖賢仁愛之心。視民如同胞。視民如同侶。(西銘)「民吾同胞。物吾同與。」與:伴侶也。

是名曰博

能如是學聖賢。則胸襟自然闊大。有此闊大胸襟。由是名之曰博。


 孝   

養親之身    乃孝之恆

成親之德    乃孝之純

養致其敬    喪致乎哀

能通孝道    作聖之陔

註解

養親之身    乃孝之恆

以甘旨奉親。為養親之身。乃恆人之孝。

成親之德    乃孝之純

以道德薰親。使親成為有德之人。乃純孝之道。

養致其敬

以衣服飲食居處醫葯四事為養。以禮貌恭順為敬。若只知養活父母。則犬馬亦受人喂養。養不致敬。與犬馬何異。為人子者。必須敬養無虧。方盡子職。

喪致乎哀

倘不幸父母命終。居喪之時。能極盡本心之哀慟。即可終止。若因哀慟而自毀其身。亦非孝道。(論語)「喪致乎哀而止。」

能通孝道    作聖之陔

能通達行孝之道。推之於仁民愛物。無不相宜。由仁愛其親以及於民物。乃聖賢功用。人能知此。即作聖之陔也。陔:音該。階也。


   

惻隱為懷    澤及萬物

立人達人    即聖即佛

士志於仁    無適非理

造次顛沛    亦必如是

註解

惻隱為懷

惻然不忍之心。人皆有之。能以不忍心為心。即是仁心。(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澤及萬物

推而廣之。其恩澤可以及於萬物。如生虫不履。生草不傷。無非見之於心有所不忍。乃仁之至者也。

立人達人

有仁心之人。須將人我看作一體。自己欲立。亦欲人之能立。自己欲達。亦欲人之能達。(論語)「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即聖即佛

知己之所欲。即人之所欲。然後推己之所欲以及於人。乃聖人之德。亦成佛之基也。

士志於仁

士君子有志於仁。

無適非理

一行一動無不合乎天理。

造次顛沛    亦必如是

當其急促之時。或受挫折之時。亦必如是始終不變。孔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此之謂也。(論語)「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造次:是茍且急遽。顛沛:是傾覆流離。

   

寬惠行德    成物成己

惡殺好生    乃慈之體

矜恤孤獨    拯救困窮

博施濟眾    乃慈之功

註解

寬惠行德

以寬惠為懷而行慈德。(國語)「甚寬惠而慈於民」

成物成己

成全民物之生命。即成全自己生命之道。

惡殺好生    乃慈之體

故惡殺好生之心。乃慈之體也。

矜恤孤獨

以衣食財葯。矜恤孤獨。(孟子)「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施四者。」

拯救困窮

以衣食財葯。拯救困窮。

博施濟眾    乃慈之功

能如是廣施恩惠。救濟眾民之患難。乃仁人行慈之功用也。(論語)「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天生我材    是為世用

醉生夢死    何足為重

見性明心    端賴善學

正誼明道    以覺後覺

註解

天生我材    是為世用

天既生我以才智。是為世間有益之用。材:與才通。

醉生夢死    何足為重

若心為見聞所惑。唯求自利。如醉如夢昏瞶一生。此等人於世無益。不足輕重。(程子語錄)「雖高明才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得覺也。」

見性明心

欲知我佛之真如實相。必須洞明心性之本源。(史記)「宋仁宗曰:「明心見性。佛教為深。」」

端賴善學

欲洞明心性之本源。全在自己心正而加之。以行修方可。(雜記)「心正而行修曰善學。」

正誼明道

如自己覺悟一切事物之真實理相。必先定其正誼。使民勿入岐途。明其至道。使民有所依歸。(董仲舒策)「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以覺後覺

以之覺化後人。同歸正覺。此乃聖賢仙佛救世之苦心也。(孟子)「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高世之節    不屈不移

聖達次守    前志有之

寧為玉碎    不作瓦全

歲寒松柏    貞操凜然

註解

高世之節

凡人有超乎流俗之志操。節:操守也。

不屈不移

不為威武所屈。不為貧賤所移。(孟子)「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聖達次守    前志有之

夫節。猶分也。言聖人達天命。若舜禹受禪。湯武革命。其次則自守己分而不取。如子臧季札之類。此皆古人志記所有也。(左傳)「晉侯執曹伯。諸侯將見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辭曰:「前志有之。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為君。非吾節也。不能聖。敢守失乎。」」

寧為玉碎    不作瓦全

寧肯全其氣節如玉之碎。不欲損其氣節若瓦之全。(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為玉碎不作瓦全。」

歲寒松柏    貞操凜然

譬如冬令嚴寒。草木凋零。獨有松柏之性。堅苦卓絕。凜然存在。其操守為何如耶。(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儉德之共    惜福之源

節以制度    用無紛繁

寡欲約身    可以養德

至於慳吝    亦德之賊

註解

儉德之共

儉者。君子之德也。惟君子能有完備之儉德。(左傳)「儉者。德之共也。

惜福之源

儉德既能完備。乃開惜福之源。(李彪傳)「夫尚儉者。開福之源。」

節以制度    用無紛繁

人生世間。無不受金錢之支配。供情欲之犧牲。若能崇尚儉德。則身內身外之事。而後有限制。有法度。既有一定限制。一定法度。自然不貪瞋癡愛。因不貪瞋癡愛。自不驕奢淫佚。由是可以節制財產之用。不致紛亂。節制精神之用。不致繁擾。蘇子瞻謂節儉乃惜福延壽之道。不亦宜乎。

寡欲約身    可以養德

欲求涵養自己之儉德。必先從約束身心。減少私欲做起。(司馬光訓儉文)「儉則寡欲」(杜甫詩)「約身不願奢」

至於慳吝    亦德之賊

若外貌裝成儉樸之態。求外人稱譽。而自己一切行為。無不刻薄鄙嗇。對於有益於人之事。分文不捨。此乃道德中之罪人。社會上之蟊賊。不足齒也。(原化記) 「賀知章謁賣藥老。問黃白術。遺一大珠。老人以珠易餅以賀。賀私念寶珠何以易餅。老人曰:「慳吝未除。術何由成。」」慳:欺。艱切。慳吝:鄙嗇也。

   

曷謂之真    純一無偽

不為利誘    不以私蔽

誠意正心    內外相應

接物待人    言行相稱

註解

曷謂之真    純一無偽

莊子云:「真者。精誠之至也。」然應如何而後能真必須心口意三者純然一致。絲毫不假。(東都賦)「棄末而返本。背偽而歸真。」偽:虛假也。

不為利誘    不以私蔽

故真誠之人。必不為利祿所引誘。亦不為私慾所蒙蔽。(圖畫見聞誌)「既不可以利誘。復不可以勢動。」

誠意正心    內外相應

用意精誠。居心端正。自然內外相應。(大學)「意誠而後心正」

接物待人    言行相稱

既能內外相應。施之於接物待人。其言行必能合度。非精誠之至。其孰能之。稱:去聲。適合也。

   

外恭內敬    威儀之節

禮防淫邪    禮懲慢媟

禮以己亂    禮可成哲

人而無禮    禽獸何別

註解

外恭內敬    威儀之節

行立坐臥。言語動作。以及各種威儀之節曰禮。此不過言其表面之恭。其實必先心敬。而後內外如一。

禮防淫邪

有禮可以防止人心之淫邪。(禮記)「以此防民。民猶有自獻其身者。」

禮懲慢媟

有禮可以懲戒人心之慢媟。(唐書齊澣傳)「睿宗將祠太廟。刑部尚書裴談攝太尉先告。澣奏孝享攝事。稽首而拜。恭明神也而談慢媟不恭。不可不置之如法。」

禮以己亂

有禮可以己亂。(左傳)「亂之生也。唯禮可以止之。」

禮可成哲

有禮可以成哲。(張衡周天大象賦)「因罔念而作狂。在恭己而成哲。」

人而無禮    禽獸何別

人而無禮。放僻邪侈。無所不為。則無異於禽獸也。

   

審一定和    應情中節

不剛不柔    己安人悅

行不崖異    虛衷遜辭

和而不流    是為得之

註解

審一定和

和乃萬物之生氣。生氣之本在心。人心不死。本性不失。性一而已。故定一為和之本源。(禮)「一者。心也。人性本一。至和存焉。所應之情不一。唯精審一以定和。」

應情中節

和從中出。應於情感。則無不中禮節之處。(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不剛不柔    己安人悅

純剛是死氣。純柔亦是死氣。凡萬物之生氣。柔中有剛。剛中有柔。所以不剛不柔。乃天地中和之氣。以中和之氣。應於情感。在自己可以心安。在他人可以心悅。

行不崖異

和平之人。做事必不孤僻。(莊子)「行不崖異謂之寬」謂自立於崖岸以表異也。即孤僻之謂。

虛衷遜辭

心中有若虛空。立辭必然謙遜。

和而不流    是為得之

若徒知和之為貴。而一於和。則流蕩忘反。亦不可行。故君子和而不流。而後得和之美用。(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