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宗師坐化歸天

一、大宗師歸天之前


    大宗師自民國二十七年秋,從漢口金山入川後,

至民國二十九年春,作第三次出川,途經鄂、贛諸省至安徽屯溪,虔誠皈依門下者甚眾,最篤信而追隨在側者,有浙、贛、皖三省電信督察專員匡經猷,號建勛,籍湖南醴陵,崇德隆師,世所罕見。 大宗師停驂屯溪未久,即登黃山、寓芙蓉居。


    芙蓉居為 大宗師昔年所建,位於黃山芙蓉谷中,谷口有芙蓉洞,石徑蜿蜒、曲折穿過,往前晉之芙蓉嶺,必經此途,直過此洞,即可遙見廿字黃旗,凌空招展,香煙 ,起自屋舍,上鳴八音之靈禽,下湧琮淨之龍泉,和以清罄古璜,松濤播送,外人甫抵斯處,莫不疑入仙界。至少亦當由見桑、茶、耕、織、藥、樵、農、僧、敦厚 古遠,閒穆雅樂,而感身入世外桃源。 大宗師在此,除闢石山,立岩亭,種蟠桃,栽天竹、點綴風景外,還建房屋三幢:一為全用石建,曰「石頭房(簡稱「石屋」)」,一為純竹搭,曰「竹屋」,一為 大木建造,即「芙蓉居」。三處屋宇,各有古風,大抵言之,石頭屋莊嚴靜偉,竹屋簡雅清逸,芙蓉居則壯麗堂皇、氣象萬千。 大宗師常寓芙蓉居,如作長期禪坐,則在石屋,暇時亦至竹屋,與諸弟子們詠詩彈琴,煮茗而歌。


    至民國三十一年三月,由上饒回山,經陳瘋子悲言浩劫,觸動玄機,囑弟子們誠心禮懺,他要閉戶著書,以傳後世,透露「歸天」之語,在此諸大德之中,竟無一人,能悟其弦外之音。


    醮典啟建之日, 大宗師果然開始著述,其著述方式,並非如吾人撚筆思維,伏案走管,而係隨口道出辭章,由他人錄下,聖者文思,自非凡俗所能望其項背,日唸數千言,無須挫 停,口若懸瀑,潺潺而下,唸出即鑄,亦無一字刪改,錄文者為年逾花甲之南粵宿儒鄧協池,鄧雖滿腹文章,飽讀經史,惜走筆緩慢,且南北口音參差,不能迅即錄 下,故進度不速,且難收及時發揮之效。鄧氏年邁,力不從心,每當輟筆欲暫休息之際, 大宗師常對之歎曰:「君性緩如斯,須知人生不及待,異日君當後悔矣」。如今思之,可體師之用心,誠良苦矣。


    卒之果因鄧性遲緩,不及將該書述竟,謹述至攜帶吳佩孚遊地府一章, 師尊即撒手歸天矣。環對未竟遺作,門人等皆抱憾不已。豈僅鄧氏一人,噬臍莫及,自悔欲絕哉?該書大意,多係敘述 宗師生前傳記,經歷、及當代人物來歷因果,並指今後世界之演變趨勢,書名「局外禪音」。「局外禪音」一書,雖未述全,然其己錄出者,亦一偉構也。凡前趨黃 山芙蓉居之弟子,多有麟爪摘錄,因全文甚長,非短時期所能錄盡,現藏有全文者僅三處,一為鄧協池原鈔,存於芙蓉居。一為贛省同道黃鈞浦父子,因其居留黃山 一百二十餘天。另有澄江吳性正同道,將全部抄完攜歸,擬捐資付印,藉以宏揚道務,嗣因是書涉及權貴興敗,與世事演變,恐印而招非,故一再躊躇,現全抄本均 留大陸,不知是否珍存無恙,今日港澳所留傳者,僅其中數章而已。


    黃山芙蓉谷中,每屆腊冬,勢必頓顯鬧熱,行人塞途,絡繹不絕,因  大宗師華誕為腊月初八日,而山下遠近德教門人,頗多不辭跋踄,前來頂禮,恭祝聖壽。民國三十一年,大宗師正留居黃山,冬月一到,芙蓉居、石頭屋、竹屋以及左近茅舍各處,都呈客滿,大有擁擠現象。蓋乾坤諸弟子,來自遐邇各方,都想提前登山,為 師籌備慶壽。 大宗師感諸門人抵步太早,而壽辰尚有月餘,為免浪費時光,乃定期集諸門人於芙蓉居,諭經講道,午後則率眾前往翡翠池,佛字巖、松谷庵、老龍潭等地,浩氣精蘊之處,席地野坐。山中歲月,逸然忘塵,各明境界,各具心得。如斯以往,至腊月初, 大宗師驟然停止講道,亦不率眾出外野坐,除膳食出而與門人共進外,數日閉戶不出,諸門人以為 師尊或有不適,紛紛排班入室請安。入室後但見鼎爐瑞煙靄靄, 師尊盤坐床上,雙睫半垂,若入定然,不敢驚動,正擬退出。忽然 大宗師啟齒,悅然喚眾弟子坐,諸人重參駕畢,侍立兩側。

 

    聆天下事,幻化無定,惟精神永駐。並聞:「來日師將獨個遠去,渡靈救劫,然此方道務,亟盼諸子合力宏揚,天必佑之,遇有魔障,隨時默禱,自有感應,師雖遠 去,然師之精神,恒塞大千,可為眾門人隨時隨地護法,並望諸子勿可因近師而勤,遠師則惰,為道既無有無之別,更無遠近之分::: 」等一翻金諭勉勵,已露辭世之機,但眾弟子如釋光明;余子誠等均唯唯稱是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