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宗師挽災劫

十六、為蓬安縣求雨


    大宗師住在藍道台家,每日因求冶病的人太多,

不大方便,仲屏和藍翰林商議,請佛王到他祖遺夏天避暑勝地,名叫燕山寨,並建有一座洪法寺,那地非常清靜,請佛王住在那裏普度,也是很理想。決定之後,大宗師遷住洪法寺,每日照常施救病苦,兼度眾生。


    此地已久不下雨,已成旱災,當地紳土,知佛王是尊活佛,欲求佛王替地方求雨,一定應驗,遂聯合來見佛王,請求慈悲,為地方造福。大宗師曰:求雨是可以的, 但是必須你們貴知縣來此進香,他是一縣之主,父母之官,應該為民請命。各紳士依照大宗師之言,大家聯名寫一封呈文給周知縣,請他五月初一日,親臨燕山寨洪 法寺進香求雨。大宗師曰:在燕山寨旁邊,搭一座求雨台,高九尺,寬八尺,按九宮八卦的意思,一切擺設完畢。到四月三十日中午,周知縣到燕山寨,各紳士迎 接,休息一回,問明一切情形,由眾紳士領導,參見大宗師。這知縣一見大宗師,心裡起了懷疑,這個小孩子,曉得什麼求雨。藍孤行在旁,知道周知縣心有懷疑, 遂將經過之事,簡單介紹一番。周知縣對大宗師說:我們中國有了儒教,怎麼又要佛來應世呢?大宗師曰:救本無內外,在中國軒轅皇帝戰勝蚩尤,教民嫁娶,興出 禮樂衣冠,是名之曰「德教」,是教育人民,以德為先的道理,而為中國基本文化之準則。後來太上老君為柱下史,將歷代書籍,編輯起來,他有見天下眾生,專以 功名事業為貴,而不以性命生死為重,所以他就研究性命之學。他深深感覺這個功名富貴,是引起世界爭端,破壞人類生命的淵源,不知以禮義為貴,以生死為重, 所以他傳出清淨法門,是為「道教」。以後孔子知道老子,叩門問禮,才知老子的道教,也是根據黃帝德教而來。


    黃帝昔日治理九洲,最有功德。他曾訪道於腔峒山,遇廣成子,廣成子南面而臥,不答而返。我黃帝回宮思過,齋戒沐浴三日,再往腔峒,膝行而問,請求大聖指示 生死之道。廣成子答云:「毋搖爾精,毋勞爾形,其道至矣」。所以世上說,黃老之教亦即此義。再說道教的功夫,是內聖外王,聖者守虛若愚,王者自卑不驕,所 以道德經云:大道若水然,就其低而不就其高,納百川而容巨細。如堯舜之道,惟有克己復禮,處其尊而不居其尊,以眾生為體,以四民為尊,居高臨下,譬如北 辰,而眾星拱之。太上之道,是名傳法而離法,所謂清淨無為,不貪不驕,而凌虛無,一切不留,歸山隱居,孔子繼之,慎獨不驕,不偏不倚,謂之至道,集大成於 忠恕。堯舜之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孔子繼而傳之,是謂「儒教」。因為儒教,是利天下而濟萬民,所以中國歷代教化,以此為準則。


    惜乎一班士子,只知讀書,不知為何要讀書,以為做官有財有勢,可以利用權力,欺悔老百姓。中國有句俗語:「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又說:「萬般皆下 品,惟有讀書高」。好像讀書就為作官而讀,這不是叫老百姓成了官迷,尤其是科學時代的知識,不懂世界語文,就無法吸收。讀書基本問題,是在明理,明理是為 人的表率。這個讀書豈只為做官而已,所以我們以前的教育,不能沒有偏差。


    昔日湯武有言,百姓有罪,罪在朕躬,桑園禱雨之時,斷髮剪指,以十七事自責,少刻大雨傾盆。湯武乃革命始祖,民族英雄,尚且如此,貴知縣功不及湯武,德不 如殷商,但乃一縣之主,為民請命,更是要誠敬從事,因為天降災殃,原是警告眾生。民眾不知孝悌,喪失人倫,違背良心,奸絞詐偽而來。以上惡習,非民不知, 實乃朝廷教育有偏差,民間習俗不良,以致今日早災之咎。貴知縣責無旁貸,你問我儒釋道之分,釋教傳於天竺,釋迦牟尼宏法,因見世上眾生,皆以驕貪為事,不 以生死為重,只知生前富貴,不知生前極樂。富貴乃造惡之端,極樂為無非之源,非是無父無君,無父者,是以親生為父,無君者,是以眾生為君。是何以故?我佛 如來所云:孰非我過去之父母,孰非我未來之父母,未見有父母之人而無君,未見有君之人而無臣,於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而五倫之道立矣。有因釋 佛棄家入山修道,以無父無君,詆謗佛教,其實佛家之道,無論親疏,一律平等,即我儒教一視同仁之義。儒釋道三教並無差別,不但是儒釋道三教無差別,就是耶 回兩教,亦是同出一源。耶穌教義,以薄愛為主,博者廣大也,眾生同一轍之愛,回教以清真為法,皆是平等。博愛不過耶穌,平等不過天方,耶穌釘在十字架上, 流下的血,是為眾生贖罪,以後聖餐,以酒代血,沾而嘗之,其病必瘉,是我耶穌代眾贖罪之持證。至於天方,他云平等,對於人類,應該互助,所以清真教的人, 並無窮苦,倘寺內有人窮苦,教內之人,必然拿出錢來,營救他們,無論何人,所作何事,每日盈餘,除了自己生活之外,必須交其半數到寺裡,以救教內窮苦。窮 苦之人得了生計,亦要交其半數入寺,以防再有失業。五教同源,皆是救人,貴知縣所問儒釋道,我覺得原是一家,並無多大差別,假若要分別,未免胸襟窄狹。鴻 學博儒,博學多能,必須上通九經,下識萬典,諸子百家,無所不通,未省以為然否?


    周知縣又問,此次求雨,究竟幾時可下?大宗師曰:我不知曉,這全在貴知縣誠與不誠耳,求雨乃貴知縣之事,並非我求雨。知縣說:我接到各紳士公文,說是佛王 代我們求雨嗎?大宗師曰:我是一個過客,未有求雨責任,假若我是知縣,見著人民痛苦,不必要紳士公文,我早已求了,不過我做了知縣,天也許不會旱了。知縣 說:你怎麼能做知縣呢?大宗師笑著曰:你不要以為我年紀小,不能做知縣,就是大水國的皇帝,我也不願做。知縣拍案說:小小的孩子,何得如此狂言呢?大宗師 笑著曰:桌子並未惹你,又何必打他呢?知縣說:你當面侮辱朝廷命官,即是侮辱朝廷,該當何罪。大宗師笑著曰:我沒有一句侮辱朝廷的話,你要來打官腔誣賴 我,那又何必。藍孤行藍仲屏二人,在旁聽著,急得要死,捏了一把汗。知縣說:你們從那裏弄來這個小孩子,侮辱朝廷,他那個樣子,能求得雨下嗎?我看外國人 求雨,是用大砲打的,馬上可以下雨。大宗師曰:我歷史明載一個桑園禱雨法而不學,偏要去學外國的,可惜這雨是知縣求而不是我求,若是我求,寅時求雨,卯時 就落。知縣說:你怎麼不求呢?大宗師曰:未有人求我求。知縣說:他們眾紳士不是求過你嗎?大宗師曰:眾紳士沒有做知縣,不能替人民解除困難。知縣說:我就 求你求雨。大宗師曰:你求我求而,就是你求雨,這是你的功德,不是我的功德,這是你解除民眾痛苦,所以這美名兒我輕輕送與你,因為我是無色無相。
    我還勉強能說一點佛法,假使你願意聽的話,我可以說一點點。知縣說:洗耳恭聽。大宗師曰:佛此儒還勝一籌,佛是不具功德相的,也不要人報酬,儒投桃報李, 論功行賞。佛家做了不居名,還深恐人知道,知道就要酬勞,若這世不能酬勞,二世必然酬勞,還要人受來生還願之苦,由此生老病死苦,相繼循環,不但煩擾,更 是增加人生痛苦。所以我佛如來教人,不著功德相,並不是教人不做功德,乃是教人做功德而不居功德。今天貴知縣為什麼要做功德呢?你是朝廷命官,你要功德莊 嚴,所以你要至誠。你有至誠,我有道理,你無至誠,我無道理。知縣說:我已抱至誠心。大宗師曰:你的至誠在那裡?說到這裏,知縣莫辦法,向大宗師叩了幾個 頭。大宗師曰:好罷?今夜子時你要恭恭敬敬進香,大概丑時可以落雨,你可以做到嗎?知縣說:只要佛王負責。大宗師曰:我不能負責,還是要你負責,這一句 話,又把知縣弄得莫明其妙,周知縣說:剛才佛王不是答應了嗎?子時進香,丑時落雨,怎麼又要我負責呢?大宗師曰:我不是說我不住功德的嗎?你子時進香,就 是你負責。知縣一笑說:是這樣的負責,我還負得起。


    到了晚上,大家齋戒沐浴,知縣吩咐各紳士,做一道至誠至懇的表文。到子時知縣進香,佛王將衣帽整齊,抱了藍家那柄玉如意,上了求雨台,用如意攪水,向四方 一洒,只見滿天星斗,霎時烏雲四合,佛王香案一坐,即命雷公電母,四海龍王,即速下雨,拯救黎民。知縣同眾紳士,在下面焚香頂表。剛申完表,佛王曰:你們 決走,雨落下來了。佛王下了求雨台,剛進大門,大雨傾盆,知縣見了佛王,伏地叩頭。大宗師曰:這非我的事,乃是你的功德,眾紳士及知縣,都稱佛王慈悲。大 宗師曰:這是知縣及眾紳士的慈悲,與我無關,說了大宗師去睡了。
    天雨夜深,大家不能回去,紳士與知縣,在洪法寺說了一夜佛王故事,這個周知縣,因此異常信仰佛王。第二日大宗師起來,大家尚未散去,雨也還在下,不過比子 時略小一點。周知縣同各紳士說:這雨落得太好,又恐雨多成災,不若仍請佛王止雨。大宗師曰:不妨不妨,一回兒就不落了。周知縣同各紳士,請求在洪法寺皈 依,皈依時大宗師曰:


    你們自今天皈依之後,要誠心自修,中庸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至誠格物,物格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冶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 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此乃孔子大同之道。大同如同極樂世界,依這些道理做去,那裡還有浩劫呢?至于戒殺放生,儒教也曾經講過,比釋教稍淺一點。陰騭文 云:埋蛇享宰相之榮,救蟻中狀元之選,乃以功名循循善誘。釋教是更進一層,一切胎卵濕化,又誰知過去或未來的父母,其形雖異,共性乃同。不但是動物有情, 植物亦是有生,生者性也,知其性而知其生,知其生而知其情,情者常道,乃曰其仁,有其仁誰肯傷生。麟不履青,蟻知固群,不履青謂仁,能固群則義,人何如 之,良可浩嘆!其次對於貪嗔癡殺盜淫,尤其要戒除。五倫八德,乃儒教之常規,應該遵守。而我之道,惟有慈悲,身體力行。上知之人,以身為道,以行為丹,就 是以身作則,普利大眾。中知之人,以心為道,以身為丹,心為萬神之主,身為百脈之君,廣利天下,普濟人民。下知之人,以性為道,以命為丹,此乃專修自己, 得道之後,九族超生。三者何異,乃為上知之人,宰天地,育萬物,普利萬類,道最難得者持之以恒,始終如一。能如此者,天下大化,萬象來歸,所以謂之曰極 樂。